近期醫改政策密集發布。
6月1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里面要求“簡化醫療機構審批申請材料”,“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公立醫院部分服務可委托給第三方醫療機構”,被稱為史上最利好的醫改政策。
雖然有業內人士指出,醫療機構的審批并沒有完全放棄,只是做了部分程度優化。尤其是如何解決醫療機構申辦不確定性的問題,目前沒有看到配套措施。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政策剛剛出臺,是否得以落實,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我們依然對此秉持樂觀態度。
從近期頻發的政策到李克強總理的講話……種種跡象已經表明,醫療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已經來到了巨變的前夜,并且是一場全方位的改革。
為什么這么說呢?從醫療改革的內生邏輯層面來看,醫療改革是個系統性工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涉及到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以及綜合監管制度等諸多層面。而國辦和衛健委等部門出臺的政策文件,在這些方面均有涉及。
首先,在醫療領域“放管服”改革方面,衛生部門近一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簡政放權舉措。上面提到的《通知》,為醫療機構與醫護人員審批注冊流程“松綁”。舉措包括取消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行政審批,實行備案管理;組織清理“無謂證明”,就是沒有法律依據證明一律取消,同時取消醫療機構驗資證明,由申請人對注冊資金真實性負責等,進一步優化醫療行業準入政策環境,吸引更多力量推動醫療行業發展。
其次,在藥品供應保障方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0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再次明確了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藥審批、落實抗癌藥降價等措施。意在加快藥品審批流程,落實簡政放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戰略決策。
鼓勵社會資本辦醫也一直是醫改的重要內容。自2009年新醫改以來,國家層面一直在逐步放開社會辦醫。早在2014年,原國家衛計委、發改委等部門就連續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極大推進了公立醫院改革和社會資本辦醫;去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激發醫療領域社會投資活力,調動社會辦醫積極性,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被認為是基于新醫改環境下,拓寬社會就醫渠道的現實需要。
在醫保方面,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人群保持在95%以上,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報銷水平10年翻了一倍,醫療保障在廣度上實現了全民覆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醫保定點的問題,也明確提出對公立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要采取一視同仁的政策。
與此同時,醫生多點執業也進一步放寬。去年,原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對原相關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中的醫師執業地點、注冊模式和程序等做了修改,全面放開醫生多點執業。此后,多個省份均發布文件,鼓勵醫生兼職創業。醫生“兼職”,對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狀,是一個整合的契機。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2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醫師區域注冊制度實施以來,全國已有11萬名醫師進行了多機構執業,主要流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機構流向。
綜上所述,從醫療改革的內在邏輯可以明顯看出,醫療行業已經來到了巨變前夜。跟以往的改革側重于一隅不同,本次醫改在醫生多點執業、醫療機構設置審批、社會資本辦醫、醫保以及價格改革、關稅層面均有涉及,是一場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改革開放。
當然,我們也認為,醫療改革有著復雜的利益關系,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從產業結構轉型的層面來看,當前,中國的產業結構已經從重化工業轉型向服務業發展,相比較其他行業,醫療行業的開放力度是比較小的。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結構升級影響深遠。配合近期頻發的政策文件,李克強總理親自抓“放管服”改革,釋放出的信號十分明確——醫療市場的開放力度將進一步擴大。
最后從對外開放的層面看,進一步擴大服務市場開放,也是中國在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一直在擴大對外開放。商務部近期還進一步承諾,今年還將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開放。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認為醫療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已經來到了巨變的前夜,并且是一場全方位的改革。無論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是更深層次的產業轉型、發展社會經濟的需要,醫療衛生領域的健康發展都是題中之義,這也正是考驗改革者決心的關鍵時刻。